东西对话之白忆安与裴马沙

白忆安的太太是犹太人。刚结婚那会儿,他很不习惯她跟亲戚们在一起聊天的场景:谁都抢着说话,而且为了证明自己说得更对,声音就越来越大。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,不要插话,等对方说完了你再说。所以一开始他总是浑身不自在,觉得他们好粗鲁。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是现场唯一不自在的人,其他人个个谈笑自若,快活得很,一点也不觉得被彼此冒犯。于是他明白了,这就是他们的文化。渐渐他也适应了,跟他们在一起说话,有时抢得比他们还快。

这是5月17日我们“学东西俱乐部”组织的读书会特别节目,“与西人朋友面对面“座谈会上,加冰白忆安分享的一个有关文化差异的经历。他是出生在加拿大的英国人与德国人的后裔——说“英国”,因为我这个中国人老记不住英国人后裔自报家门时说的各种“兰”,所以就简单粗暴地将其归为“英国人”;其实他们自己非常在意区别,除非祖父母四方都是一个地区的,否则非把英格兰、苏格兰和爱尔兰列举得清清楚楚,而且很少听到他们用“British”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文化或血统传承。

当晚另一位嘉宾裴马沙是牙买加裔,10岁移民来加,现在是小学校长。她很有亲和力,学校的大会上常常带头唱歌跳舞,说起话来态度随和、语音温暖,孩子们都很喜欢她。她说道的很多牙买加人的习惯,让我不禁莞尔,心想亚非拉人民有很多相似之处,乱哄哄的,但人与人之间似乎更亲近,无拘无束。在牙买加,上车、买东西的时候,老百姓也不排队,先抢先得。她形容生动,我好似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个小摊贩,踮起脚尖、伸长胳膊,争着抢着把钱凑到商贩手边的样子,看他先收了谁的钱,谁就先买到了抢手货,倒是也没谁觉得这样有啥不好。到了加拿大,自然要入乡随俗,规规矩矩排队。她说现在回老家,最不习惯的,是看到人乱丢垃圾。“随地丢垃圾”是每每西人朋友被问及时,第一个想到的某些移民的不良习惯。在三月份读书会得特别活动中,几位嘉宾也提到了这一点。裴校长提到的另一点,值得我们华人家长警醒。她通过与孩子们的交谈,注意到华人社区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互动时间普遍较少。比如在一起聊天、玩耍、读书甚至看电视,或者一起去运动、郊游、参加社交活动之类的;这些“在一起”得家庭活动,对亲子关系和孩子们得身心健康及社交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忆安点头称是。女儿小时候,他们经常和她一起读书、讨论,晚餐则必定在一起边吃边聊,了解她在学校的情况和思想。他跟女儿说话时常常用到成语典故。我这晚跟着学到一个:in a pig’s eye。一个略带嘲讽的说法,表达不相信的意思。他还提到一本书我也挺想找来看看,叫Sixty Million frenchmen Can’t Be Wrong,是一对加拿大夫妇写的,讨论英语文化与法语文化之间的差异。忆安和太太去法国旅游时特意看了这书。在法国逛街,进店里要先跟店主或店员打招呼,就好像到人家做客要先和主人打招呼一样,否则就会被视为粗鲁无礼;想买一样东西,也不要自己拿了去结账,而应该去叫店主来帮你拿,因为在你付钱之前,这东西还不是你的,所以你不能随意拿动。这些习俗与加拿大、美国这边略有不同,导致很多北美人到了欧洲被视为粗鲁无礼。我想起一篇文章,说道欧洲店员对来店里大肆购物的中国游客极度不满,结账时都不看对方眼睛,只想快快打发了这批粗俗的财神,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进门连个招呼都不打,又常大喊大叫,乱拿东西,对他们很不尊重。这文章和忆安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处。有时所谓“没教养”,是因文化习俗不同而致。愿意去了解对方的习俗、愿意入乡随俗,是消除隔阂误解、让彼此愉快相处的重要一环。

忆安为多伦多的多元与包容感到骄傲。他来时带了好几个他家附近波兰店卖的甜甜圈给大伙儿尝,开玩笑说:一个加拿大人,带了波兰的点心,来中国人的读书会分享,我觉得这很酷!他是一个知识丰富、爽朗有趣的人。我三、四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,就被他的笑声感染,心想这可真是一个happy man。听了他面对面的分享,才知道他在失明之后,也经历过沮丧和彷徨,一下子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。后来他渐渐走出来,开始学习各种盲用知识和生活技能,参与盲人社区的活动。也许因为这样的经历,忆安对移民可能遇到的困境非常理解。突然进入一个语言、文化都不同的环境,怎么适应、怎么生活,可能都是两眼一抹黑,如何克服?忆安的建议是:多观察、多学习、多走出去交流。就像你们这个读书会正在做的,他说。

作者: Yang Wang

写于2017年6月14号

2 thoughts on “东西对话之白忆安与裴马沙”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